eID是以密碼技術為基礎、以智能安全芯片為載體、由“公安部公民網絡身份識別系統”簽發給公民的網絡電子身份標識,能夠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線遠程識別身份。
根據載體類型的不同,eID目前主要有通用eID與SIMeID兩種,其中通用eID常加載于銀行金融IC卡、USBkey、手機安全芯片等,SIMeID主要加載于支持SIM/USIM功能的載體,常見的有SIM卡、USIM卡、SIM貼膜卡、eSIM芯片等。
使用eID相關產品和服務時,請認準 標識。
目前國內的網絡遠程身份驗證普遍使用“關聯比對”方法,即將用戶輸入的“姓名+公民身份號碼”等個人信息,傳到后臺對個人信息的正確性進行比對來認定其身份。
"關聯比對"方法在大規模應用的場景下主要存在幾個問題:
• 個人信息比對正確并不能代表本人真實意愿,無法防范個人身份被冒用或盜用的風險;
• 容易造成個人信息泄露。采集個人信息的網絡應用服務機構安全水平不一,個人信息大規模泄露的風險越來越高。
面對以上問題,eID在權威性、安全性、普適性、隱私性方面具有其他技術不可比擬的優勢,可滿足公民在個人隱私、網絡交易及虛擬財產等多方面的安全保障需求:
• 權威性:eID基于面對面的身份核驗,由“公安部公民網絡身份識別系統”統一簽發,可進行跨地域、跨行業的網絡身份服務;
• 安全性:eID含有一對由智能安全芯片內部產生的非對稱密鑰,通過高強度安全機制確保其無法被非法讀取、復制、篡改或使用;
• 普適性:eID不受載體物理形態的限制,只要載體中的安全智能芯片符合eID載體相關標準即可;
• 隱私性:eID的唯一性標識采用國家商用密碼算法生成,不含任何個人身份信息,有效保護了公民身份信息。
國際上對eID的定義是:“由政府頒發給公民的用于線上和線下識別身份的證件”。在我國,eID有別于用于線下身份識別的第二代身份證,用于線上身份識別。
歐盟多個國家已經頒發了eID來替代傳統的身份證件,使eID既具備了線下身份識別的功能,又具備了網絡遠程身份識別功能。目前已經發行eID的國家有德國、法國、西班牙、意大利、俄羅斯、比利時、愛沙尼亞、奧地利、丹麥、芬蘭、葡萄牙、斯洛文尼亞、立陶宛、馬耳他、盧森堡、荷蘭、瑞典、冰島、阿聯酋以及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等。其中,德國、西班牙、意大利、比利時、愛沙尼亞和奧地利已經普及,廣泛用于電子政務、電子商務、社交網絡等各個領域。